联系我们
首页 海淀妇联 新闻快递 维权之窗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巾帼风采 家庭文化 素质教育 精彩图集 妇联资料库
当前位置:首页 > 妇联资料库 > 调查研究
海淀区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养老状况及需求调查
2013-07-03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流动性增强,空巢家庭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此,海淀区妇联结合本地区优秀杰出人才聚集、各类知识分子分布广泛的区域特点,立足城市知识份子空巢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需求,进一步探索知识分子空巢家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为政府科学决策老龄社会的有关问题提供参考,进一步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现状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共发放问卷3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与社会支持、精神需求与社会价值三大部分。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年龄分布及学历、职称、退休前职业

  本次调查的知识分子中,除86岁以上高龄外,其他年龄段的分布较为均匀。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文化程度较高;近50%的老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仅有16.7%的人员没有技术职称。受访者退休前的职业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最多,占总数的36.7%,其次为“大中小学校教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分别占25.2%和17.7%。从学历、职称及退休前职业情况看,此次参与调查的群体符合海淀区科研院所、高校、各级政府机关密集的区域特点,有较强的代表性。

  2、家庭结构及代际关系

  “夫妻二人”是知识分子空巢家庭最主要的结构,占64.5%;“一人独居”为32.4%。代际关系普遍融洽,85%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较好,关系一般的为12.5%,关系不好的为2.5%。

  3、健康状况

  近4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并可以照顾配偶或自己的父母”,超过55%的人目前的生活“基本能自理,但特殊情况需要别人适当帮助”,仅有4.8%的人“完全需要别人照顾”,可见被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好。

  (二)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

  1、被照顾情况

  老人被子女照顾的频率普遍较低,其子女看望周期以“每星期一次”的最多,占43.4%;仅有10.4%的老人子女能做到“每天一次”。但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代际交流较为频繁,75.8%的受访者表示与子女交流较多,22.8%的人表示与子女偶尔交流,基本不交流为1.4%。日常生活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配偶对自己的帮助和照料最多。

  2、休闲娱乐

  “社区内休闲场地”、“公园”和“社区老年活动室”依次为受访者最为主要的休闲娱乐阵地。在娱乐内容方面,“听广播/看电视”是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最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其次是“看书/读报”,“散步/跑步”也是老人较为常选的娱乐活动,知识分子老人的娱乐活动内容丰富,且主要集中在知识文化活动层面。

  3、对改进养老体系的期望

  在“对目前政府的养老体系和政策、措施”的满意度评价上,表示满意与不满意的人基本持平。在改进养老体系的问题上,对加强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的呼声比较高。

  (三)城市空巢家庭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与价值追求

  1、精神状态

  50.7%的受访者精神状态是“经常感觉很轻松、快乐”,24.3%人“与退休前差不多”,也有15.5%的“经常感觉很无聊、烦躁”,甚至有9.5%的老人“经常感觉很孤独、忧郁”。

  2、生活态度

  对于“最理想的老年生活状态”,大部分受访者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特别是“老有所为”、“老有所学”更是体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

 

     二、结论及分析

  (一)子女对城市空巢知识分子家庭的照顾比较缺失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受访者拥有1或2个子女,无子女的仅为5.6%。知识分子家庭空巢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在北京,但不与父母同住”,比例近60%;23.9%家庭空巢的原因是“子女在国外(包括求学、工作、移民等)”;11.1%由于“子女在国内其他地方(包括求学、工作、定居等)”。

  虽然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代际交流较为频繁,情感较为融洽,但子女对父母辈的生活照料明显缺失。仅有10.4%的子女能每天看望、照顾父母,43.4%子女每周看望、照顾父母,19.7%、5%、12.5%的子女看望频率分别为每月、每季度、每年,还有9%的子女看望父母的时间间隔为1年以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日常生活中配偶对自己的帮助和照料最多,这与子女基本不在父母身边,对父母的照料难以做到及时、周到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履行得很不够。

  (二)精神需求层次较高

  相对“逛街/购物”、“棋牌麻将”等消遣性活动,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更喜欢“听广播/看电视”、“看书/读报”和“散步/跑步”等知识性较强和追求健康的娱乐方式。此外,对一些具体的需求如:举办“知识讲座(包括传统文化、健康、理财、法律等方面)”、“老年交友活动”和“心理与健康咨询”,“开设老年人大型课堂”、“增设老年大学学习科目”、“开设电脑学习班”、“为老年知识分子外出观光,参与文化活动(戏剧、展览等)及时提供信息和必要的便利条件”等,更凸显了知识分子老人有别于普通老年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与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受访者中,80.8%的人认为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门老年人才开发机构”;62.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们国家对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情况处于“有一定开发利用,但还需加强”的阶段,28.2%的人认为“尚未重视开发利用”,仅有0.8%的人认为“以及非常重视开发利用,并取得不少成果”。接受调查的大部分知识分子老人对回馈社会抱有很大热情,显示了他们“老有所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 改善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养老需求的建议

  (一)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构建空巢家庭关爱服务体系

  面对不断扩大的空巢家庭,“老失所养”的问题不容忽视,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核心问题在于孝道文化遗失、养老敬老观念淡薄。比如,西方舶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受到年轻人的大肆追捧,而传统的“重阳节”在年轻人中却鲜有问津。“百善孝为先”,我们应从弘扬孝道文化入手,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事迹,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切实承担起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

  (二)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居家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健康和行动能力越来越差,社区服务则越来越成为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支持性保障。这种支持性的社区服务应该逐渐向社区养老的模式发展。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机构养老,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具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三)重视老年群体就医需求,改善老年人专业性医疗服务保障

  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是导致了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但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各种常见病开设的专科医院或专科门诊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就医需求。而同样是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日本,其医疗体系中有较高比例的老年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肛肠医院,在解决老年群体的就医问题上做到了未雨绸缪。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调整医疗机构布局,适当扩增老年护理院,如将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医疗机构改建成老年护理院,并根据老年人疾病“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的特点,加快相关科研的投入,在有条件的医院增设老年专科门诊。

  (四)注重精神需求,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得”

  根据城市空巢家庭知识分子的特殊精神需求,建议在提供相应的服务时更应该具有针对性。一是应该加强社区休闲、娱乐设施的基础建设,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平日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层面的新闻时事,注重与别人交流探讨看法意见,对互相交流平台的需求很大。建议在社区建设中考虑多建一些凉亭、休闲座椅等,在老年活动室内增设茶室、交流站等,定期组织老年交友会等有组织的活动。二是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服务产品,针对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提出的“组织一些可行的旅游活动,感受体会组织祖国的进步和发展”、“为老年知识分子外出观光,参与文化活动(如观看戏剧、展览)及时提供信息和必要的便利条件”等希望,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在保证安全与资金的情况下开展相应的参观游览活动,政府还可以鼓励旅游公司开发一些老年人专项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三是搭建老年知识分子再学习平台,如:在社区内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健康、理财、法律等方面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学校和老年大学的学习课程,降低学习费用;依托区域大学资源,建立校社互助,由大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者教学活动等,为老年知识分子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

  

版权所有: 63365 京ICP备05083640号
设计制作: 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